Post

读《飘》有感

断断续续,终于还是读完了这本在国内可以说很著名的小说了。

Tomorrow is another day.

可能我在小学还是初中时就知道这句话了吧。但为什么一直不去读呢?

任何一门艺术只有从作品里才能看到,只喜欢看杂文、看评论、看简介的人,是不会懂得任何一种艺术的。

小波先生的话,我是非常赞同的。

先插一句,就是总感觉很多在国内很著名的外文书、外国电影和音乐,于我而言,品尝之后并没有那样的受益匪浅。这不是一个孰是孰非的问题,只是也提醒自己一下,有时间的话,尽量还是要自己去判断一个东西的价值,不要只看豆瓣上那些疯狂输出观点的评论。

说回《飘》来,这确实是一本让我很触动的书,讲几点吧(中文名用的陈老的译法)。

首先,像斯佳丽一样的女主,在这种题材的小说当中,我感觉是很少见的。她就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,正如陈译本序里所言,吸引我们的,正是她那些基本可归为缺点的个性。刚刚返回去,看了一遍序,真的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,写得太好了啊啊啊啊!

这里我有个想法,任何一本书,只要它不是那种纯学术性的,就一定会有特定的价值取向。而对于一本深入人心的好书——当然这里的好并不考虑价值观的对错,她所追崇的价值观会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她的读者,而读的人往往是当局者迷,不自觉地就会用书中的那套逻辑体系来思考问题,像书中那样去看待整个世界。拿我自己来说,原本对南方的了解少到可以用“落后的奴隶制”一个词来概括,而读完本书之后,感觉整个南方当时的社会在我脑海中的形象都变得清晰了很多。当然,这种形象并不是真正客观的。南方真的有书中描写的那么好吗?历史告诉我们这显然是不可能的。但如果我刚看完这本书,一段时间内这本书都会在我心中给南方加分。

一部好电影往往也是这样。像Ford v Ferrari,可能大部人看完后感慨就是:福特咋会准这电影上映呢?(可能它不想也没有办法吧哈哈)

所以从这当中我们应该明白一点,对同一事件要适当多读不同声音的书,然后自己想想,到底我认为什么观点是对的。我想只要你最后不得出希特勒是人类救星这样的论调,这个过程是很有好处的。当然,为了不得出这种荒谬的观点(可能有人会说这种观点说不定也是对的啊?你怎么能就这样否定呢?fine,我们不讨论这个问题好吧),最好还是多看学术性偏强而较少输出观点的文章,来建立对于特定事件的看法。当一座大厦已经正确生长至成型时,小小的风浪是吹不倒它的。所以有时间再去找找Little Women看啦。

我认为的好小说,应当做到让我在听到书中某个人物的名字时——起码大部分花了一定笔墨的人物是这样,就能和这个人的性格、形象对应起来,甚至能想象出,该是什么样的声音才最契合这个人,反之亦然。

再说一下我觉得的这本书的一个缺点吧。她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比较到位,但感觉很多人物前后期的变化都有点像是强行加上去的。比如,开篇的阿希礼和最后的阿希礼在我心中绝对不是同一个人。中间部分说了那么多次思佳丽喜欢的是阿希礼,最后突然就变成“自己做了一件漂亮的衣服,然后把这件衣服套在了阿希礼身上”。这个比喻真的很妙,但这个转折也是真的牵强,有种看国内教材“我说怎样就是怎样”的感觉。写得最成功、最真实的人物还是斯佳丽吧我觉得。至于玫兰妮,美好得太不真实。“正是在玫兰妮绵绵若存的性格衬托中,斯佳丽的个性才得到了不断的张扬。”

This post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4.0 by the author.

Trending Tags